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·靈樞·壽天剛?cè)?/h1>

  黃帝問于少師曰:余聞人之生也,有剛有柔,有弱有強,有短有長,有陰有陽,愿聞其方。

  少師答曰:陰中有陰,陽中有陽,審知陰陽,刺之有方。得病所始,刺之有理。謹度病端,與時相應。內(nèi)合于五臟六腑,外合于筋骨皮膚。是故內(nèi)有陰陽,外亦有陰陽。在內(nèi)者,五臟為陰,六腑為陽,在外者,筋骨為陰,皮膚為陽。故曰,病在陰之陰者,刺陰之滎俞,病在陽之陽者,刺陽之合,病在陽之陰者,刺陰之經(jīng),病在陰之陽者,刺絡脈。故曰,病在陽者,名曰風,病在陰者,名曰痹,陰陽俱病,名曰風痹。病有形而不痛者,陽之類也;無形而痛者,陰之類也。無形而痛者,其陽完而陰傷之也。急治其陰,無攻其陽。有形而不痛者,其陰完而陽傷之也。急治其陽,無攻其陰。陰陽俱動,乍有形,乍無形,加以煩心,命曰陰勝其陽。此謂不表不里,其形不久。

  黃帝問于伯高曰:余聞形氣,病之先后,外內(nèi)之應奈何?伯高答曰:風寒傷形,憂恐忿怒傷氣;氣傷臟乃病臟,寒傷形乃應形;風傷筋脈,筋脈乃應。此形氣外內(nèi)之相應也。

  黃帝曰:刺之奈何?伯高答曰:病九日者,三刺而已;病一月者,十刺而已;多少遠近,以此衰之。久痹不去身者,視其血絡,盡出其血。

  黃帝曰:外內(nèi)之病,難易之治,奈何?伯高答曰:形先病而未入臟者,刺之半其日。臟先病而形乃應者,刺之倍其日。此外內(nèi)難易之應也。

  黃帝問于伯高曰:余聞形有緩急,氣有盛衰,骨有大小,肉有堅脆,皮有厚薄其以立壽夭,奈何?伯高曰:形與氣相任則壽,不相任則夭。皮與肉相果則壽,不相果則夭,血氣經(jīng)絡勝形則壽,不勝形則夭。

  黃帝曰:何謂形之緩急?伯高答曰:形充而皮膚緩者,則壽,形充而皮膚急者,則夭,形充而脈堅大者,順也,形充而脈小以弱者,氣衰,衰則危矣。若形充而顴不起者,骨小,骨小則夭矣。形充而大肉胭堅而有分者,肉堅,肉堅則壽矣;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,肉脆,肉脆則夭矣。此天之生命,所以立形定氣而視壽夭者,必明乎此,立形定氣,而后以臨病人,決死生。

  黃帝曰:余聞壽夭,無以度之。伯高答曰:墻基卑,高不及其地者,不滿三十而死。其有因加疾者,不及二十而死也。

  黃帝曰:形氣之相勝,以立壽夭,奈何?伯高答曰:平人而氣勝形者,壽;病而形肉脫,氣勝形者,死,形勝氣者,危矣。

  黃帝曰:余聞刺有三變,何謂三變?伯高曰:有刺營者,有刺衛(wèi)者,有刺寒痹之留經(jīng)者。

  黃帝曰:刺三變者,奈何?伯高答曰:刺營者出血,刺衛(wèi)者出氣,刺寒痹者內(nèi)熱。

  黃帝曰:營衛(wèi)寒痹之為病,奈何?伯高答曰:營之生病也,寒熱,少氣,血上下行。衛(wèi)之生病也,氣痛,時來時去,怫愾賁響,風寒客于腸胃之中。寒痹之為病也,留而不去,時痛而皮不仁。

  黃帝曰:刺寒痹內(nèi)熱,奈何?伯高答曰:刺布衣者,以火焠之;刺大人者,以藥熨之。

  黃帝曰:藥熨奈何?伯高答曰:用淳酒二十斤,蜀椒一升,干姜一斤,桂心一斤,凡四種,皆□咀漬酒中,用綿絮一斤,細白布四丈,并內(nèi)酒中。置酒馬矢熅中,蓋封涂,勿使泄。五日五夜,出布綿絮曝干之,干復漬以盡其汁。每漬必晬其日,乃出干。干并用滓與綿絮。復布為復巾,長六七尺,為六七巾,則用之生桑炭炙巾,以熨寒痹。所刺之處,令熱入至于病所,寒復炙巾以熨之,三十遍而止。汗出以巾拭身,亦三十遍而止。起步內(nèi)中無見風。每刺必熨,如此病已矣。此所謂內(nèi)熱也。


相關(guān)翻譯

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 靈樞壽天剛?cè)嶙g文

黃帝向少師問道:我聽說人體的生長,性格有剛有柔,體質(zhì)有強有弱,身材有長有短,并有陰陽兩方面的區(qū)別,希望聽一下其中的道理。少師回答說: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必須辨別陰陽的情況,才能準確…詳情

相關(guān)賞析
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網(wǎng)友上傳(或整理自網(wǎng)絡),原作者已無法考證,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。古詩文網(wǎng)免費發(fā)布僅供學習參考,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
轉(zhuǎn)載請注明:原文鏈接 |

  • 青玉案·絲槐煙柳長亭路 [惠洪]
  • 滿江紅(次盧漕高秋長短句,并呈都大) [京鏜]
  • 【正宮】端正好_自序一枕夢 [曾瑞]
  • 述國亡詩(君王城上豎降旗) [花蕊夫人]
  • 六么令 [呂巖]
  • 卜算子(樽前一曲歌) [杜安世]
  • 宇文子貞至驛為松江諸邑田糧事賦古詩二章增之 [孫華孫]
  • 古文典籍

    熱門名句

    熱門成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