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經(jīng)·政體

  (議曰:夫政理,得人則興,失人則毀。故首簡才行,次論政體焉。)

  古之立帝王者,非以奉養(yǎng)其欲也。為天下之人,強掩弱,詐欺愚,故立天子以齊一之。謂一人之明,不能遍照海內(nèi),故立三公九卿以輔翼之。為絕國殊俗,不得被澤,故立諸侯以教誨之。夫教誨之政,有自來矣。何以言之?管子曰:“措國于不傾之地,有德也?!?

  (周武王問于粥子曰:“寡人愿守而必存,攻而必得,為此奈何?”對曰:“攻守同道,而和與嚴,其備也。故曰:和可以守而嚴不可以守,嚴不若和之固也;和可以攻而嚴不可以攻,嚴不若和之得也。故諸侯發(fā)政施令,政平于人者,謂之文政矣。接士而使吏,禮恭侯于人者,謂之文禮也;聽獄斷刑,治仁于人者,謂之文誅矣。故三文立于政,行于理,守而不存,攻而不得者,自古至今,未之嘗聞?!?

  《尸子》曰:“德者,天地萬物之得也;義者,天地萬物之宜也;禮者,天地萬物之體也。使天地萬物,皆得其宜、當其體,謂之大仁?!?

  文子曰:“夫人無廉恥,不可以治也;不知禮義,不可以行法也。法能殺人,不能使人孝悌;能刑盜者,不能使人有廉恥。故圣王在上,明好惡以示之,經(jīng)非譽以導之,親賢而進之,賤不肖而退之,刑諸不用,禮義修而任得賢也?!庇衷唬骸胺蛄x者,非能盡利天下者也,利一人而天下從;暴者,非能盡害海內(nèi)者也,害一人而天下叛。故舉措廢置,不可不審也。”)

  積于不涸之倉,務(wù)五谷也。

  (晁錯說漢文帝曰:“今土地人民,不減于古,無堯、湯之水旱,而蓄積不及古者,何也?地有遺利,人有余力,生谷之土未盡墾辟,山澤之利未盡出,游食之人未盡歸農(nóng)也。當今之務(wù),在于貴粟。貴粟之道,在于使人以粟為賞罰。今募天下之人入粟塞下,得以拜爵,得以除罪。如此,則富人有爵,農(nóng)人有錢,粟有所余,而國用饒足。不過三載,塞下之粟必多矣?!?

  漢景帝詔曰:“雕文刻鏤,傷農(nóng)事者也;錦繡纂組,害女紅者也。農(nóng)事傷則饑之本也,女紅害則寒之原也。夫饑寒并至而能毋為非者,寡矣。朕親耕,后親桑,以奉宗廟,為天下先,欲天下務(wù)農(nóng)蠶,素有畜積,以備災(zāi)害?!?

  《鹽鐵論》曰:“國有沃野之饒,而人不足于食者,工商盛而本業(yè)荒也。有山海之貨,而人不足于財者,不務(wù)人用而淫巧眾也。”)

  藏于不竭之府,養(yǎng)桑麻,育六畜也。

  (漢景帝詔曰:“農(nóng),天下之本也。黃金珠玉,饑不可食,寒不可衣。其令郡國勸農(nóng)桑,益種樹,可克衣食物。吏發(fā)人取庸,采黃金珠玉者,坐贓為盜,二千石,聽者與罪同?!?

  《申鑒》論曰:“人不畏死,不可懼之以罪;人不樂生,不可勸之以善。故在上者先豐人財,以定其志也?!?

  下令于流水之原,以順人心也。

  (尉繚子曰:“令,所以一眾心也。不審所出,則數(shù)變,數(shù)變則令雖出,眾不信也。出令之法:雖有小過,無更,則眾不二聽,即令行矣。”

  《尹文子》曰:“文之于武也,令有必行,有不必行者?!ベF妻,賣愛妾’,此令必行者也。因曰:‘汝無敢恨,汝無敢思。’此令不行者也。故為人上者,必慎所出令焉?!?

  文子曰:“治國有常,而利人為本;政教有道,而令行為右也?!?

  使士于不諍之官,使人各為其所長也。

  (孫卿曰:“相高下,序五谷,君子不如農(nóng)人;通財貨,辨貴賤,君子不如賈人;設(shè)規(guī)矩,便備用,君子不如工人。若夫論德而定次,量能而授官,言必當理,事必當務(wù),然后君子之所長?!?

  文子曰:“力勝其任,即舉之不重也;能務(wù)其事,則為之不難也。”)

  明必死之路,嚴刑罰也。

  (議曰:孔子曰:“上失其道而殺其下,非禮也?!惫嗜姶髷。豢蓴?;獄犴不治,不可刑。何也?上教之不行,罪不在人故也。夫慢令謹誅,賊也;征斂無時,暴也;不誡責成,虐也。政無此三者,然后刑,即可也。陳道德以先服之,猶不可,則尚賢以勸之,又不可,則廢不能以憚之,而猶有邪人不從化者,然后待之以刑矣?!?

  袁子曰:“夫仁義禮智者,法之本也;法令刑罰者,治之末也。無本者不立,無末者不成。何則?夫禮教之法,先之以仁義,示之以禮讓,使之遷善,日用而不知。儒者見其如此,因曰:治國不須刑法。不知刑法承于下,而后仁義興于上也。法令者,賞善禁淫,居理之要。商、韓見其如此,因曰:治國不待仁義為體,故法令行于下也。故有刑法而無仁義則人怨,怨則怒也;有仁義而無刑法則人慢,慢則奸起也。本之以仁,成之以法,使兩道而無偏重,則治之至也?!惫手匍L子曰:“昔秦用商君之法,張彌天之網(wǎng)。然陳涉大呼于沛澤之中,天下響應(yīng)。人不為用者,怨毒結(jié)于天下也?!?

  桓范曰:“桀、紂之用刑也,或脯醢人肌肉,或刳割人心腹,至乃叛逆眾多,卒用傾危者,此不用仁義為本者也?!惫试唬骸叭收?,法之??;義者,法之斷也。是知仁義者乃刑之本。故孫子曰:“令之以文,齊之以武,是謂必取?!贝酥^矣。)

  開必得之門,信慶賞也。

  (《呂氏春秋》曰:“夫信立則虛立,可以賞矣。六合之內(nèi)皆可以為府矣。人主知此論者,其王久矣;人臣知此論者,可以為王者佐矣。”

  徐干《中論》曰:“天生蒸民,其情一也??碳√濗w,所同惡也。被玉垂藻,所同好也。此二者常在,而人或不理其身,有由然也。當賞者不賞,而當罰者不罰,則為善者失其本望,而疑其所行;則為惡者輕于國法,而恬其所守。茍如是,雖日用斧鉞于市,而人不去惡矣;日賞賜爵祿于朝,而人不興善矣。”

  蜀張裔謂諸葛亮曰:“公賞不遺遠,罰不阿近,爵不以無功取,刑不可以勢貴免。此賢愚之所以咸忘其身也。)

  不為不可成,量人力也。

  (文子曰:“夫債少易償也,職寡易守也,任輕易勸也。上操約少之分,下效易為之功,是以為君為臣,久而不相厭也。末世之法,高為量而罪不及,重為任而罰不勝,危為難而誅不敢。人困于三責,即飾智以詐上,雖峻法嚴刑,不能禁其奸也?!?

  《新語》曰:“秦始皇設(shè)刑法,為車裂之誅,筑城域以備胡越,事愈煩,下愈亂;法愈眾,奸愈縱。秦非不欲治也,然失之者,舉措太眾、刑罰太極故也。”)

  不求不可得,不強人以其所惡也。

  (故其稱曰:政者,政之所行,在順人心;政之所廢,在逆人心。夫人惡憂勞,愛逸樂。逸樂之人,惡貧賤;富貴之人,惡危墜;存安之人,惡絕滅。生生者育之。能逸樂之,則人恐之憂勞;能富貴之,則人恐之貧賤;能存安之,則人恐之危墜;能生育之,則人恐之絕滅。故從其四欲,則遠者自親;行其四惡,則近者亦叛。

  晏子曰:“謀度于義者必得,事因于仁者必成。反義而行,背仁而動,未聞能成也。”

  《呂氏春秋》曰:“樹木茂則禽獸歸之,水源深則魚鱉歸之,人主賢則豪杰歸之?!惫适ネ醪粍?wù)歸之者,而務(wù)其所歸。故曰:強令之笑,不樂;強令之哭,不悲;強之為道,可以成小,而不可以成大也。)

  不處不可久,不偷取一世宜也。

  (董仲舒論安邊之策,欲令漢與匈奴和親,又取匈奴愛子為質(zhì)。班固以匈奴桀驁,每有人降漢,輒亦拘留漢使以相報復(fù),安肯以愛子為質(zhì)?孝文時,妻以漢女,而匈奴屢背約束,昧利不顧,安在其不棄質(zhì)而失重利也?夫規(guī)事建議,不圖萬事之固,而偷恃一時之事者,未可以經(jīng)遠。”

  晁錯說漢文帝令人入粟塞下,得以拜爵,得以贖罪,上從之。

  荀悅曰:“圣人之政,務(wù)其綱紀,明其道義而已。若夫一切之計,必推其公議,度其時宜,不得已而用之,非有大故,弗由之也。”)

  知時者,可立以為長。

  (范蠡曰:“時不至,不可強生;事不究,不可強成?!?

  管子曰:“圣人能輔時,不能違時?!?

  《語》曰:“圣人修備以待時也?!?

  審于時,察于用,而能備官者,可奉以為君。

  (議曰:孫卿曰:“盜王者之法,與王者之人為之,則亦王矣;盜霸者之法,與霸者之人為之,則亦霸矣;盜亡國之法,與亡國之人為之,則亦亡矣。夫與積禮義之君子為之,則王矣;與端誠信令之士為之,則霸矣;與權(quán)謀傾覆之人為之,則亡矣。三者,明主之所謹擇,此能察于用也。”

  管仲曰:“大位不仁,不可授以國柄;見賢不讓,不可與尊位;罰避親戚,不可使主兵;不好本事,不可與都邑。”又曰:“使賢者食于能,則上尊崇;斗士食于功,則卒輕死。使二者設(shè)于國,則天下理?!?

  傅子曰:“凡都縣之考課有六:一曰以教課治,則官慎德;二曰以清課本,則官慎行;三曰以才課任,則官慎舉;四曰以役課平,則官慎事;五曰以農(nóng)課等,則官慎務(wù);六曰以獄課訟,則官慎理。此能備官也。)

  故曰:明版籍、審什伍、限夫田、定刑名、立君長、急農(nóng)桑、去末作、敦學教、校才藝、簡精悍、修武備、嚴禁令、信賞罰、糾游戲、察苛克,此十五者,雖圣人復(fù)起,必此言也。

  夫欲論長短之變,故立政道以為經(jīng)焉。


相關(guān)翻譯

反經(jīng) 政體譯文

[任何政治制度,從理論上來講,都是得到有賢德之人才就興盛,否則就失敗。所以我們首先簡要地討論了人才的品行道德。接下來我們就可以論述政權(quán)的本體了。]古代設(shè)立帝王的原因,不是為了滿足他…詳情

相關(guān)賞析
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網(wǎng)友上傳(或整理自網(wǎng)絡(luò)),原作者已無法考證,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。古詩文網(wǎng)免費發(fā)布僅供學習參考,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
轉(zhuǎn)載請注明:原文鏈接 | http://x4s22.cn/bookview/501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