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霞客游記·粵西游日記三十九
二十一日平明起,天已大霽,以陸公書投莫。莫在囤,不及往叩,以名柬去,余乃候飯于寓中。
既午,散步東街,渡塘堤,經(jīng)州治前,而西循囤山北壁下行,共一里,入北山南向石洞。
又從洞前西北行半里,轉(zhuǎn)而西南又半里,渡橋亭,入清水塘,返寓已下午。莫公饋米肉與酒,熟而酌之。迨晚霽甚。
二十二日五更頗寒,迨起而云氣復(fù)翳。
站人言夫?qū)⒅粒韶酱讹?。既飯而夫仍不齊。先是,余無以為贄zhì見面禮,以晶章水晶圖二枚并入饋,此晶乃漳中署中所得,瑩澈殊甚。
豈一并收入后,竟無回音。余索帖再三,諸人俱互相推委,若冀余行即已者。余不得已,往叩掌案掌管案牘文書的人劉,為言其故。劉曰:“昨誤以為銀硃薄物,竟漫置之,不意其為寶物也傳世的貴重物品,當(dāng)即入言。
但斯時(shí)未起,須緩一日程可耳?!坝嗖坏靡?,從之。昨諸人竟私置于外,故不得回柬,至是然后入白也。候至更余,劉猶在囤未歸,乃悶悶臥。
銀錫二廠,在南丹州東南四十里,在金村西十五里,其南去那地州亦四十里。其地〔廠有三:〕曰新州,屬南丹;曰高峰,屬河池州;曰中坑,屬那地。皆產(chǎn)銀、錫。三地相間僅一二里,皆客省客賈所集。按《志》有高峰砦同“寨”,即此高峰之廠,獨(dú)屬河池,而其地實(shí)錯(cuò)于南丹、那地之間,達(dá)州必由南丹境。
想以礦穴所在,故三分其地也。
銀錫掘井取砂,如米粒,水淘火煉而后得之。
銀砂三十斤可得銀二錢,錫砂所得則易。
又有灰羅廠,止產(chǎn)錫。
在南丹東南三十又五里,即余昨所經(jīng)。
有孟英山,在南丹西五十里芒場相近。
止產(chǎn)銀。永樂中遣中使雷春開礦于此,今所出甚微不及新州矣。雷春至孟英時(shí),河池所城是其所筑。
二十三日候夫不至,總站徐曰“以昨禮未酬,尚須待一日?!庇嗲笕ゲ坏茫瀽炠茸?。至午后,始以兩晶章還余,而損其一,余五色,則為諸人干沒侵吞財(cái)物矣。是日午間雷雨,晚大霽。
由銀錫廠而南,兩日程至涯洞,有大江自西而東,為那地、東蘭二州界。
其渡處名河水渡,實(shí)為刁江。
其上流來自泗城界,其下流東歷永順土司北五里。即下石堰,為羅木渡者也。
南丹東八十余里抵大山嶺,為河池州界;東南四十里過新州,為那地州界;西三日程約一百五十里抵巴鵝,北為平洲四寨界,西為泗城州界;西北二日程約一百里過六寨,為獨(dú)山下司界;東北日半程約七十里抵東界,為荔波縣界。
南丹米肉諸物價(jià)俱兩倍于他處。米俱自獨(dú)山、德勝諸處來。
惟銀賤而甚低,所用者止對沖七成。
其等甚大,中國銀不堪使也。
龍眼樹至此無。德勝甚多。
二十四日晨起,陰云四合,是日為立夏。
飯而待夫,久不至,上午止得四名,二名猶未至。余不能待,以二名擔(dān)行李,以二名肩輿行。出街北,直北行山塢間,一里半,大溪向東北去,路折而西北,逾土嶺。二里半,逾嶺西下,有水自東南來,北向而去,渡之南行,于是石峰復(fù)出,或回合,或逼仄,高樹密枝,蒙翳深倩,時(shí)午日漸霽,如行綠幄中。已溯峽西入,惟聞水聲潺潺,而翳密不辨其從出,想亦必東向之流,然石路甚大,不若州東皆從草莽中行也。共三里,有石峰中立于兩山峽間,高銳逾于眾,而兩旁夾壁反隘,益覺崢嶸。由其南夾西透,又陟嶺一里,西南逾脊,其南即深坑下墜,亦如嶺北者之密翳沉碧也。由嶺上西循北峰,又逾脊西下,共里余,由兩山夾中西出,曰夾山關(guān)今作關(guān)上。夾西即有數(shù)家倚北峰下,其后削崖如屏,前則新篁密箐,路從其下行。忽北山之麓,石崖飛架,有小水自西來,漱石崖之腳,北入石洞中。洞門南向,在浮崖之東村后危崖之下,水自南搗入,當(dāng)亦透北山而泄于南丹下流者也。由浮崖下溯細(xì)流西行,其內(nèi)復(fù)回田一壑,南麓又有村數(shù)十家。又西三里,逾土山下,西北又一里,有水自西南土峽中來,東抵石崖下,轉(zhuǎn)而北去,路亦渡水而北。二里,水由東北塢中去,由小岐西北升陟,岡阜高下,共四里,乃下嶺。又西南轉(zhuǎn)入山塢,為彝州村,日已下午矣。炊而易騎,由塢中隨細(xì)流東北行。一里,涉溪,又一里,逾坳乃轉(zhuǎn)西北,細(xì)流在山峽中,亦西北轉(zhuǎn)。已北渡一峽,復(fù)北上山,緣西山之半行,共二里,峰頭石路甚崎嵚,其下峽中水亦自南而北,又有一東來小水湊合于其下而北去。又北行逾嶺而下,則峽中匯水甚深,想即前水之轉(zhuǎn)而西也。渡之,循澗北行,有堰截澗中,故其東水及馬腹耳。共一里,又有小水自西土峽來,合而東去。從其合處仍渡而北,則東來大路復(fù)至是會(huì),乃循之西北上嶺。一里,逾土山隘,則北面石山屏立而東,路循南界土山西北行,兩界之中復(fù)有田塍,東西開塢,有小水界其中,亦東向去。又西二里余,塢南北山下俱有村,多瓦舍,曰欄路村今作拉大。
大路直西向山隙去,從岐北向渡溪,一里,逾北界石山北下,轉(zhuǎn)西行半里,宿于蠟北村。
二十五日昧爽,由蠟北村稍西復(fù)北向入峽中,半里,逾小脊北下,半里,抵尖高峰下。其處另成一峒,有一二茅舍倚尖峰下。竟峒東北行二里,有村在西山之麓,曰肖村。又北半里,有洞在西小山坑中,其門東南向,外層甚敞,中壁如屏,又辟內(nèi)門甚深。路由東山崖上行,隔塢對望之,藤蘿罨yǎn掩覆掛,中有水自洞門潺潺出,前成澗南流西折去。又東北半里,逾嶺脊,頗峻。東西峰俱石崖,而此脊獨(dú)土。逾之東北下一里,又成一峒,曰街旁村。送者欲換夫騎,而居人不承,強(qiáng)送者復(fù)前。于是西北登嶺,嶺上下多倚崖隨壑之舍。一里,逾嶺下而復(fù)上,又西北二里,復(fù)逾嶺西轉(zhuǎn)北向行,有村在東山之半,甚眾。循之北行二里,有尖山堅(jiān)東峰之上,甚銳,下有瓦房,環(huán)籬回堵,頗不似諸村落。其西界有山高聳,冠于諸峰,此始為南下多靈兩江都泥、龍江。分界之脊,與所行東峰對夾成塢。中開大壑,自南而北,即前欄路村西行大道,轉(zhuǎn)而為此塢者也。塢中土山之上,叢樹蓊蔥,居室鱗次。與此村東西相對者曰芒場,此大道所經(jīng)者;余以站騎就村相換,故就此小道。然村夫沿門求代,彼皆不承,屢前屢止,強(qiáng)之不行。方無可奈何,適有一少年懸劍插箭至,促其速行,則南丹莫君所遣令箭送余者,始得復(fù)前。又北逾一嶺,又北一里、飯于壁坳村。
數(shù)家在東峰之半,前多踞石排列,置廬其間,實(shí)為選勝,而土人莫之知也。既飯,易騎至而無鞍,乃令二夫先以擔(dān)行,站夫再往芒場覓鞍;久之仍不得,乃伐竹縛輿;輿成而候夫;又久之馬至,已下午矣,乃西向行。
先是,壁坳站夫言:“西北石山嵯峨,其下有村曰蠻王,此峰亦曰蠻(王)峰。”乃望之西行,越一土阜西下,共二里,有澗自南而北,逾澗又北上嶺,逾土山二重,共一里,下至土峽中,有小水自北而南,溯之北上一里,直抵蠻王峰下。其屼嵲駢聳最,西南峰頂有石曲起,反躬北向,上復(fù)直豎如首,豈即所謂“蠻王”者耶?
時(shí)顧仆押夫擔(dān)在蠻王村,尚隔一夾,呼余直西從大道,彼亦從村押夫來。半里,會(huì)于峰之西,乃轉(zhuǎn)而循峰西夾北向行。其夾會(huì)水于中,北上半里,夾中猶土田,而水已北注,是為北來山脊,至蠻王而西渡南下,峙為芒場西最高之峰,以至多靈,為都泥、金城兩江之界者也。北隨水行半里,其水西向去,路西北又半里,逾嶺而下半里,西南山界擴(kuò)然,北界石山之脊自西而東,有尖峰豎其上,環(huán)其西南為大壑,田隴高下,諸廬舍倚其東北尖峰下。
又里許,登其欄曰郊崗村今作者東,又名頭水站,有水自東北脊間出,為都泥旁支之上流,此“頭”名所由起也。村人以酒食獻(xiàn),餐之,易騎行。西北一里半,有路逾北夾而去,乃導(dǎo)者由岐西出峰南。又半里,復(fù)易夫,始知其為小路就村也。又西一里,雷雨大至,俄頃而過。又西一里,登一堡,導(dǎo)者欲易騎,其人不從,只易夫而行。
乃挾峰北轉(zhuǎn),越嶺而下。
又西南墜,共二里,渡一澗,又西北行一里,始與東來大道合。復(fù)西北逾嶺三里,望北山石脊嵯峨,諸廬舍倚其上,而尚隔一壑。又西,大道西去,由岐北轉(zhuǎn),從北山下東向行,一里,上抵飄渺村。其村倚山半,南向,東有尖峰高插嶺頭,西有危崖斜騫岡上。村前平墜為壑,田隴盤錯(cuò),自上望之,壑中諸隴皆四周環(huán)塍,高下旋疊,極似堆漆雕紋。蓋自蠻王峰西渡脊而北,至此水皆西南入都泥,壑皆耕犁無隙,居人亦甚稠,所稱巴坪哨,亦一方之沃壤也。是晚,雨后即霽甚。
二十六日晨起,飯而候騎,命夫先擔(dān)行;待久之,乃得騎。由西峰突崖下西向行,二里,逾嶺西北下塢中。其塢東西開夾,中底甚平,東匯堰為塘,溯之西行,塘盡而成草洼。共西半里,有墟場在路隅,曰巴平場。其西有深?yuàn)A自西北來,為此東西夾上流,場乃挾右而轉(zhuǎn)者。路度夾而西,復(fù)上嶺,半里,逾脊西下,于是成南北夾。路轉(zhuǎn)北行半里,夾仍東西轉(zhuǎn),路又西向半里,此夾中皆平底草蔓,似可為田。
于是復(fù)西逾隘脊,其脊止高丈許,脊東即所行草壑,脊西則水溢成溪。隨溪西行半里,渡,從北山下行,過一坳,有三四家倚之。又西半里,大路直西去,以就村覓夫故,又南由岐涉溪逾南坳,共一里,得村于南塢中,曰潭瑣。
居村頗盛,山轉(zhuǎn)中環(huán),又成一峒。又飯而候夫,久乃得之。下山半里,由西北峽出,即前西流之溪矣。
由溪南西行半里,溪轉(zhuǎn)而北,路亦隨之。于是山開東西兩界:東界山皆自東而西突,凡五六峰,西面皆平剖下墜,排列而北,若“五老”西向;西界山則土峰蜿蜒,與東界對列成峽,澗由其中北向去。從澗西循西山東麓北行半里,有小水東注于澗,渡之又北一里半,抵一嶺,澗折而東去,路乃北逾嶺。
一里,則大路自東來合。
又東一里,有澗亦東注,渡之北,又一里,有水一泓,在路側(cè)樹根下石隙間,清冽殊異。又北一里,又有水自西北峽中來,東出與石泓北流之水合,似透東北峽而去,路溯西北峽而入。
其峽灣環(huán),北自東序六寨之一。南來,是名羊角沖,為此中伏莽之徒所公行無憚處。
輿夫指路側(cè)偃草,為數(shù)日前殺人之區(qū),過之惻然。入峽一里,東眺已逼東界突山下。又北則突山既盡,其塢大開。東望一峰尖迥而起,中空如合掌,懸架于眾峰之間,空明下透,其上合處僅徒杠之湊,千尺白云,東映危峰腋間,正如吳門匹練,香爐瀑雪,不復(fù)辨其為山為云也。
自桂林來,所見穿山甚多,雖高下不一,內(nèi)外交透,若此剜空環(huán)翠者,得未曾有。此地極粵西第一窮徼jiào邊界,亦得此第一奇勝,不負(fù)數(shù)日走磨牙吮血之區(qū)也。又北一里,有村懸西峰石坡上,曰東序村,乃六寨極南之首村也。
縛輿換夫。
東北二里,復(fù)換夫。西北逾一嶺而下,共一里半,有場曰六寨場。轉(zhuǎn)北而東又半里,有溪自東來,獨(dú)木橋渡其北。
一里,有石峰中懸兩峽間,前有數(shù)十家倚之,是為六寨哨。
所稱“六寨”者,南自東序,北抵六寨哨,中有寨六。縛輿換夫,從東峽北行一里,轉(zhuǎn)而西入峽。其水東流,溯之入又一里余,大路直西逾隘,由岐西北就村半里,得渾村在北村下。頭目韋姓出帖呈覽,以忠勇免差者。余諭之送,其人出酒肉餉,以騎送余。其地北有崇崖,有洞,門西南向,高懸崖上;南有絕壁,有洞,門東北向,深透壁間。從小路下西坡,交大路而南,二里,抵南洞之前。
循石壁西,又一里,轉(zhuǎn)入南山峽中,東南入塢,有村曰銀村。待夫久之,晚而縛輿,昏黑就道。西北循山出峽,轉(zhuǎn)而西,共三里,宿于晚宛南村。
二十七日晨起,不及飯,村人輿就即行。循西山而北,石壑中漸有水東自渾村兩麓來,流而成溪。半里,渡溪北行,半里,有村在西山下,溪流環(huán)其前,村東向臨之,為晚宛中村,其長又半里。路隔溪,隨之北又一里,渡橋而西,飯于晚宛北村。換夫東渡橋,遂東北行一里半,逾東岡,有村在岡北懸阜上。又換夫,北下岡,渡一澗,復(fù)一里半,北上一岡,是為岜土音作“壁”歹村,乃丹州極北之寨也。
六寨北至岜歹,西至巴鵝,昔皆泗城州所屬之地,去泗城遠(yuǎn),故后為丹州所占。三年前上疏清界,當(dāng)在其中。
〔由此西去兩日程,日羅猴,為泗城東北境,都泥上流所經(jīng)也。〕飯而換馬,北下阜,過一澗,于是北上岡隴,漸逾坳而北,三上三下。塢中俱荒蕪,無復(fù)耕塍,其水皆西南流,故知東北即大山之脊矣。共五里,為山界,土人指以為與貴州下司分界處,此不特南丹北盡,實(shí)粵西西北盡處也。
逾脊北下,水猶西南流。又從嶺北再升一土嶺,共一里,北出石山之隘,是為艱坪嶺。石骨棱削,對峙為門,是為南北二水分界。北下一里,石路嶙峋,草木蒙密,馬足躍石齒間,無可著蹄處,正伏莽者弄兵之窟,余得掉臂而過,亦幸矣哉!
既下,西向行峽中,水似西流,而似無出處。一里,始復(fù)睹塍田。
又西半里,轉(zhuǎn)而北,峽中塍乃大辟。
又北一里,有村在西塢,曰由彝村,是為下司東南第一村,亦貴省東南第一村也。南丹送騎及令箭竿頭為鐵制箭簇的傳令旗牢子辭去。待夫甚久,擔(dān)先去,暮,騎至。西北二里至山寨,又逾嶺涉澗,越數(shù)村,夜行八里而抵下司,俱閉戶莫啟。久之,得一家啟戶人,臥地?zé)o草,遍覓之,得薪一束,不飯而臥。
相關(guān)翻譯
徐霞客游記 粵西游日記三十九譯文
二十一日黎明起床,天已大晴,把陸公的信投遞給莫公。莫公在囤子上,來不及去叩見,拿了名貼去,我就在離所中等待吃飯。中午后,在東街散步,走過塘中的堤壩,經(jīng)過州治前,而后往西沿囤子所在的…詳情相關(guān)賞析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網(wǎng)友上傳(或整理自網(wǎng)絡(luò)),原作者已無法考證,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。古詩文網(wǎng)免費(fèi)發(fā)布僅供學(xué)習(xí)參考,其觀點(diǎn)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轉(zhuǎn)載請注明:原文鏈接 | http://x4s22.cn/bookview/542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