舍生取義我則安-推薦47句
舍生取義我則安
1、名人名言:
2、3.文天祥: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
3、文天祥: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
4、在如此艱難的環(huán)境下,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(jié),不屈節(jié)辱命。他出使時正值壯年,待其歸漢之時,已是須發(fā)皆白。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(jié)的著名人物。
5、《過零丁洋》宋代:文天祥原文:辛苦遭逢起一經(jīng),干戈寥落四周星。山河破碎風(fēng)飄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?;炭譃╊^說惶恐,零丁洋里嘆零丁。人生自古誰無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。譯文: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辛苦,如今戰(zhàn)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年頭。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(fēng)中的柳絮,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里的浮萍?;炭譃┑膽K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,零丁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。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?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。
6、應(yīng)該是上句吧。全句是“殺身成仁,舍身取義?!?/p>
7、文天祥祥興元年(1278年)十二月,文天祥在五坡嶺(今廣東海豐北)被俘。次年,元朝蒙、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(今新會南),令招降張世杰。文天祥拒之,書《過零丁洋》詩以明志。后被解至元大都(今北京),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,許以中書宰相之職。文天祥大義凜然,寧死不屈。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(1283年1月9日),于大都就義。終年47歲。
8、舍生取義的詩句舍生取義的詩句(一):1、取義成仁今日事,人間遍種自由花。(陳毅《梅嶺三章》)2、生,亦我所欲也,義,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義者也。(孟子《魚我所欲也》)3、生當(dāng)做人杰,死亦為鬼雄。(李清照《夏日絕句》)4、視死如歸。(司馬遷)5、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(文天祥《過零丁洋》)6、毅魄歸來日,靈旗空際看。(夏完淳《別云間》)舍生取義的詩句(二):1、有心殺賊,無力回天。2、殺了夏明翰,還有后來人。
9、但是,要成仁,要取義,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仁義。所以宋代儒者就特別強(qiáng)調(diào),在一切行動之前,要先認(rèn)識仁,先認(rèn)識義。不然,自己就可能為了一個沒有價值的東西犧牲自己的生命,成為后人的笑料。儒學(xué)在仁義禮原則之后,要加上智,就是要求人們,要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,才能很好地遵守儒學(xué)的道德原則。
10、中國五千年滄桑歷史,釀就了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,范仲淹有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;李白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(quán)貴,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狂放;孟子有生,我所欲也;義,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義者也的氣概。這是傳統(tǒng),這也是美德。
11、下一句是: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為茍得也;死亦我所惡,所惡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辭也。
12、林則徐:茍利國家生死以,豈因禍福避趨之。
13、殺身成仁,舍身取義,這是儒學(xué)所主張的基本道德準(zhǔn)則。意思是說,寧愿犧牲自己的生命,以成就自己的仁德;寧愿拋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義。
14、蘇武被扣于匈奴后,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,后以嚴(yán)刑威脅。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,寧死不屈。匈奴貴族無計可施,便“徙武北海上無人處”。蘇武則“掘野鼠,去草實而食之”。在如此艱難的環(huán)境下,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(jié),不屈節(jié)辱命。他出使時正值壯年,待其歸漢之時,已是須發(fā)皆白。
15、粉身碎骨渾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間。
16、視死如歸。
17、1.蘇武被扣于匈奴后,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,后以嚴(yán)刑威脅。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,寧死不屈。匈奴貴族無計可施,便“徙武北海上無人處”。蘇武則“掘野鼠,去草實而食之”。在如此艱難的環(huán)境下,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(jié),不屈節(jié)辱命。他出使時正值壯年,待其歸漢之時,已是須發(fā)皆白。
18、孟子曰:“魚,我所欲也,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魚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,義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義者也。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為茍得也;死亦我所惡,所惡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也。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,則凡可以得生者,何不用也?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,則凡可以辟(通避,下同)患者,何不為也?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;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惡有甚于死者。非獨(dú)賢者由是心也,人皆有之,賢者能勿喪耳。一簞食,一豆羹,得之則生,弗得則死。呼爾而與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爾而與之,乞人不屑也。
19、舍身取義的事例:蘇武牧羊
20、《夏日絕句》宋代:李清照原文:生當(dāng)作人杰,死亦為鬼雄。至今思項羽,不肯過江東。譯文:生時應(yīng)當(dāng)做人中豪杰,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。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,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,退回江東。
21、明代于謙《石灰吟》:粉骨碎身全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間。
22、蘇武牧羊的故事婦孺皆知。蘇武被扣于匈奴后,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,后以嚴(yán)刑威脅。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,寧死不屈。匈奴貴族無計可施,便“徙武北海上無人處”。蘇武則“掘野鼠,去草實而食之”。
23、有關(guān)舍生取義的詩句:
24、生,我所欲也;義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義者也。作者:孟軻
25、吉平東漢末年,曹操“挾天子以令諸侯”,被視為國賊。一位洛陽名醫(yī)名喚吉平,忠漢室,與漢國舅董承等人共謀誅曹。他打算在為曹操送藥時下毒,卻不慎泄露了天機(jī)。曹操命人痛打吉平,逼他招出何人指使。吉平血流滿階仍只是痛罵曹賊,后撞階而死。在羅貫中筆下,他是有名的忠義之臣。
26、殺身成仁的話出自《論語》,意思是說,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,沒有為了自己能夠活下去而損害仁義道德的,但有為了成就仁義道德而犧牲自己的生命的;舍生取義的原話出自《孟子》,意思是說,生命,是我想保存的;正義,也是我想保存的。在二者不可同時保全的情況下,那么,我就舍棄生命保全正義。因為生命雖然寶貴,是我所愿意保存的東西,但是我不能不顧及原則,僅僅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;死亡,是我所討厭的,但是還有比死亡更讓我討厭的東西,這時候,我就不逃避危險,而寧可選擇死亡。
27、孟軻:子生,我所欲也;義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義者也。
28、魚,我所欲也;熊掌,亦/我所欲也。二者/不可得兼,舍魚/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/我所欲也;義,亦/我所欲也。二者/不可得兼,舍生/而取義者也。生/亦我所欲,所欲/有甚于生者,故/不為茍得也;死/亦我所惡,所惡/有甚于死者,故/患有所不辟也。如使/人之所欲/莫甚于生,則/凡可以得生者/何不用也?使人之所惡/莫甚于死者,則/凡可以辟患者/何不為也?由是/則生而有不用也,由是/則可以辟患/而有不為也。是故/所欲/有甚于生者,所惡/有甚于死者。非獨(dú)賢者/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賢者/能勿喪耳。
29、舍生取義的兩個小故事:
30、2.文天祥祥興元年(1278年)十二月,文天祥在五坡嶺(今廣東海豐北)被俘。次年,元朝蒙、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(今新會南),令招降張世杰。文天祥拒之,書《過零丁洋》詩以明志。后被解至元大都(今北京),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,許以中書宰相之職。文天祥大義凜然,寧死不屈。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(1283年1月9日),于大都就義。終年47歲。
舍生取義我則安
31、關(guān)于舍生取義名人名言:
32、比如說,對于一個餓得快死的人,得到一點食物就可以活命,得不到就可能死亡。假如這個時候有人像對待牲畜一樣地對他說:“喂!過來,我給你吃的?!蹦敲?,他寧可餓死,也不要施舍的食物。
33、孔子和孟子所提倡的這樣的道德原則,曾經(jīng)鼓勵了許許多多有志向的人們,為了自己的事業(yè)、民族和國家,保持自己的人格,不向惡勢力低頭。這也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優(yōu)秀成分,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民族精神。
34、小故事:
35、問題中關(guān)于“舍生取義”的名人名言,首選文天祥的兩句詩: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
36、1.林則徐:茍利國家生死以,豈因禍福避趨之。
37、這兩句詩,“人生自古誰無死”實際就是“舍生”,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就是“取義”。
38、殺了夏明翰,還有之后人。
39、2.孟軻:子生,我所欲也;義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義者也。
40、因為仁人志士把義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重,他們是令人佩服的,我們現(xiàn)在的美好生活也離不開無數(shù)仁人志士的舍生取義。
41、董存瑞舍生取義炸了碉堡。
42、潭嗣同,1898年9月慈禧太后發(fā)動戊戍政變,康有為,梁啟超等逃往國外。潭嗣同則表示,中國末有為變法而流血犧牲者,如果有,請自嗣始。康慨就義,成為戊戌六君子之一。
43、學(xué)孟子知舍生取義,仿孫臏懂破釜沉舟。
44、是的,因為他們有信仰。
45、意思是生命是我喜愛的,但我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,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情。死亡是我所厭惡的,但我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,所以有的災(zāi)禍我不躲避。
46、取義成仁今日事,人間遍種自由花。
47、一簞/食,一豆/羹,得之/則生,弗得/則死。呼爾/而與之,行道之人/弗受;蹴爾/而與之,乞人不屑也。萬鐘/則不辯禮義/而受之,萬鐘/于我何加焉!為/宮室之美、妻妾之奉、所識窮乏者/得我與?鄉(xiāng)為身死/而不受,今為/宮室之美/為之;鄉(xiāng)為身死/而不受,今為/妻妾之奉/為之;鄉(xiāng)為身死/而不受,今為/所識窮乏者/得我而為之:是/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謂/失其本心?!?與通歟;鄉(xiāng)通向;辟通避)
【舍生取義我則安-推薦47句】相關(guān)文章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網(wǎng)友上傳(或整理自網(wǎng)絡(luò)),原作者已無法考證,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。免費(fèi)發(fā)布僅供學(xué)習(xí)參考,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轉(zhuǎn)載請注明:原文鏈接 | http://x4s22.cn/juzi/257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