賞析,《干旄》一詩,古今解其主旨之說甚多,據(jù)張樹波《國風集說》所載,有十三種。各家之說" />

干旄鑒賞

孑孑干旄,在浚之郊。素絲紕之,良馬四之。彼姝者子,何以畀之?

孑孑干旟,在浚之都。素絲組之,良馬五之。彼姝者子,何以予之?

孑孑干旌,在浚之城。素絲祝之,良馬六之。彼姝者子,何以告之?

  《干旄》一詩,古今解其主旨之說甚多,據(jù)張樹波《國風集說》所載,有十三種。各家之說,可謂洋洋大觀,但其中影響較大的,也不過《毛詩序》為代表的“美衛(wèi)文公臣子好善說”、朱熹《詩集傳》為代表的“衛(wèi)大夫訪賢說”和現(xiàn)代一些學者所持的“男戀女情詩說”三種,恰好代表了古代經(jīng)學漢學、宋學兩大體系和五四運動興起后新學的觀點。推敲起來,如果從文本本身所含信息出發(fā)去理解詩旨,似乎還是“衛(wèi)大夫訪賢說”比較可取些。按:毛傳解“四之”、“五之”、“六之”為“御四馬也”、“驂馬五轡”、“四馬六轡”,認為“良馬四之”、“良馬五之”、“良馬六之”是說大夫駕車建旌旄而行。對此清馬瑞辰《毛詩傳箋通釋》說:“服馬四轡皆在手,兩驂馬內(nèi)轡納于觖,故四馬皆言六轡,經(jīng)未有言五轡者。”又引孔廣森語曰:“四之、五之、六之,不當以轡為解,乃謂聘賢者用馬為禮。三章轉(zhuǎn)益,見其多庶?!队P禮》曰:‘匹馬卓上,九馬隨之?!洞呵镒髠鳌吩唬骸踬n虢公、晉侯馬三匹?!俺訔壖惨娻嵶悠ひ择R六匹。’是以馬者不必成雙,故或五或六矣。”這兒,他指出了毛詩說的關(guān)鍵性破綻。另外,馬瑞辰稽考古文獻,指出:“是古者聘賢招士多以弓旌車乘。此詩干旄、干旟、干旌,皆歷舉召賢者之所建。”(同上)由此又可見,相比較而言,“男戀女情詩說”謂此詩寫一個男性貴族青年乘車趕馬去見他的情人,雖從字面上也解釋得通,但不如“衛(wèi)大夫訪賢說”那樣證據(jù)較充足一些。或許,有人會像清姚際恒那樣,以為“《邶風》‘靜女其姝’、《鄭風》‘彼姝者子’,皆稱女子,今稱賢者以姝,似覺未安”(《詩經(jīng)通論》)。但清方玉潤《詩經(jīng)原始》說得好:“‘西方美人’,亦稱圣王,則稱賢以姝,亦無所疑?!?/p>

  詩全用賦體,采用重章疊句的結(jié)構(gòu),但完全重復的句子僅“彼姝者子”一句,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“姝者”在全詩中的重要性。持“美好善說”的毛詩說以為“姝者”是衛(wèi)國好美善的大夫,持“訪賢說”的朱熹則以為“姝者”是衛(wèi)國的賢人,但他們都認為“之”指代的是衛(wèi)大夫。毛詩說以“之”為“賢者樂告以善道”(同上)的對象,朱熹以“之”為“答其禮意之勤”(同上)的對象?!爸敝复膽巧衔牡摹氨随咦印保羧 霸L賢說”,那“之”必然是指被訪的賢人?!昂我灶ㄓ?,告)之”,正是訪賢大夫心中所想的問題:將贈送他們什么東西以示禮敬?將告訴他們哪些事需要請教?

  從詩藝上說,“在浚之郊”、“在浚之都”、“在浚之城”,由遠而近,“良馬四之”、“良馬五之”、“良馬六之”由少而多,章法是很嚴謹?shù)?,而“何以畀之”、“何以予之”、“何以告之”用疑問句代陳述句,搖曳生姿,真覺“躊躇有神”(牛運震《詩志》),反映訪賢大夫求賢若渴的心理可謂妙筆生花。

  清鄧翔《詩經(jīng)繹參》說此詩是東漢張衡《四愁詩》“所奪胎”,因為張氏詩中有“美人贈我金錯刀(金瑯玕、貂襜褕、錦繡段),何以報之英瓊瑤(雙玉盤、明月珠、青玉案)”之句。鄧氏持“好美善說”,故有此言。不過他所說的此篇詩作對后世的影響,還是很可信的。
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網(wǎng)友上傳(或整理自網(wǎng)絡(luò)),原作者已無法考證,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。古詩文網(wǎng)免費發(fā)布僅供學習參考,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
轉(zhuǎn)載請注明:原文鏈接 | http://x4s22.cn/wenzhang/267.html

熱門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