賞析,這是一首描寫隱逸高趣的詩。詩以“尋西山隱者不遇”為題,到山中專程去尋訪隱者,當(dāng)然" />

尋西山隱者不遇 / 山行尋隱者不遇鑒賞

絕頂一茅茨,直上三十里??坳P(guān)無僮仆,窺室唯案幾。
若非巾柴車,應(yīng)是釣秋水。差池不相見,黽勉空仰止。
草色新雨中,松聲晚窗里。及茲契幽絕,自足蕩心耳。
雖無賓主意,頗得清凈理。興盡方下山,何必待之子。

  這是一首描寫隱逸高趣的詩。詩以“尋西山隱者不遇”為題,到山中專程去尋訪隱者,當(dāng)然是出于對這位隱者的友情或景仰了,而竟然“不遇”,按照常理,這一定會使訪者產(chǎn)生無限失望、惆悵之情。但卻出人意料之外,這首詩雖寫“不遇”,卻偏偏把隱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現(xiàn)得歷歷在目;卻又借題“不遇”,而淋漓盡致地抒發(fā)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曠達(dá)的胸懷,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獲,更為心滿意足。正是由于這一立意的新穎,而使這首詩變得有很強的新鮮感。

  詩是從所要尋訪的這位隱者的棲身之所寫起的。開首兩句寫隱者獨居于深山絕頂之上的“一茅茨”之中,離山下有“三十里”之遙。這兩句似在敘事,但實際上意在寫這位隱者的遠(yuǎn)離塵囂之心,兼寫尋訪者的不憚艱勞、殷勤遠(yuǎn)訪之意?!爸鄙稀倍郑c首句“絕頂”相照應(yīng),點出了山勢的陡峭高峻,也暗示出尋訪者攀登之勞。三、四兩句,寫到門不遇,叩關(guān)無僮仆應(yīng)承,窺室只見幾案,杳無人蹤。緊接著下兩句是寫尋訪者停在戶前的踟躕想象之詞:主人既然不在,到哪兒去了呢?若不是乘著柴車出游,必是臨淵垂釣去了吧?乘柴車出游,到水邊垂釣,正是一般隱逸之士閑適雅趣的生活。這里不是正面去寫,而是借尋訪者的推斷寫出,比直接對隱者的生活做鋪排描寫反覺靈活有致?!安畛夭幌嘁姡w勉空仰止”,遠(yuǎn)路相尋,差池不見,空負(fù)了一片景仰之情,失望之心不能沒有。但詩寫至此,卻突然宕了開去,“草色新雨中,松聲晚窗里。及茲契幽絕,自足蕩心耳。雖無賓主意,頗得清凈理”,由訪人而變成問景,由失望而變得滿足,由景仰隱者,而變得自己來領(lǐng)略隱者的情趣和生活,誰也不能說作者這次跋涉是入寶山而空返?!芭d盡方下山,何必待之子”,結(jié)句暗用了著名的晉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。故事出于《世說新語·任誕篇》,記王子猷居山陰,逢雪夜,忽憶起隱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,便立時登舟往訪,經(jīng)夜始至,及至門口又即便返回,人問其故,王子猷回答說:“吾本乘興而行,興盡而返,何必見戴?”詩人采用了這一典故,來自抒曠懷。訪友而意不在友,在于滿足自己的佳趣雅興。讀詩至此,讀者似乎遇到了一位絕不亞于隱者的高士。詩人訪隱居友人,期遇而未遇;讀者由詩人的未遇中,卻不期遇而遇──遇到了一位胸懷曠達(dá),習(xí)靜喜幽,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。而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表達(dá)的,也正是這一點。
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網(wǎng)友上傳(或整理自網(wǎng)絡(luò)),原作者已無法考證,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。古詩文網(wǎng)免費發(fā)布僅供學(xué)習(xí)參考,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
轉(zhuǎn)載請注明:原文鏈接 | http://x4s22.cn/wenzhang/3615.html

熱門名句